55年詹才芳被授予中将,有人为他鸣不平,他却说:张广才才授少将
前言
1955年,詹才芳被授予中将,这个消息一出来,不少人都不禁为他鸣不平,毕竟他身边有不少比他资历更深的将领。可是,詹才芳却淡淡地回应了一个让人吃惊的话:“张广才才授少将。”他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?为什么在别人看来是被高看了,而他自己却显得如此淡然?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深意?让我们一探究竟,了解詹才芳的真正心态和这场军衔争议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一
1900年,张广才将军出生于湖北黄陂塔尔乡叶家田村普通的农民家庭,其实他出生的时候,家庭条件还算是不错,家里不仅有三间房,而且还有两斗田。不仅如此,家里还租种佃田一石,与人合养着一头耕牛。
不过,因为家里人口众多(九口人),这也直接导致了家里人都吃不起饭。
据张广才将军回忆,他七岁时,家里就开始为生计发愁,年成好的时候,家里粮食才只够吃四五个月,赶上年成不好的时候,就连生活也难以维持。为了吃饭,家里只能去借高利贷,但年年借,年年涨。每逢年三十,父亲都要出去躲债。
有一年年关刚过,张广才在郊外放牛,结果地主恶狠狠的赶过来,把他打倒在地,强行要牵牛去抵债,眼看春耕,张家人连地都没法种,只好去跟人家借耕牛。
可就这么来回一折腾,错过了耕种期,当年秋天打上来的粮食不够吃,为了还债,家里把吃得粮食都变卖了,为了活命,老父亲带着一家提前三个月就去要饭,直至年关才回到家。
也因为劳累过度,张广才将军的老父亲病逝于当年正月初七。
苦难的生活几乎占据了张广才的童年时光,他九岁时就给舅父家放牛,十二岁时到罗汉寺砖瓦窑当徒工、十三岁时到河南光山学当窑工。
不过,张广才幼年时便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,当年给舅父家放牛时,因表弟在学堂念书,他曾在一旁边听边记。
1926年,张广才在汉阳做工,当时大革命运动席卷全国,他的老家黄陂也受到影响,张广才被深深的吸引,也决心投身革命中。
当时,张广才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“打倒帝国主义”、“打倒北洋军阀”、“打倒土豪劣绅”等口号。
1927年4月12日,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,张广才却在这个时刻选择参加革命。
据张广才回忆,他在当时选择参加革命,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:
一、对地主阶级的仇恨;二、对旧社会的不满;三、革命形势以及党的政策的影响。
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虽然失败了,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不久之后,中国共产党领导黄安、麻城三万余农民自卫军、义勇军发动了黄麻起义,周边各县也深受影响,黄麻起义也奠定了红四方面军以及鄂豫皖根据地的基础。
1928年6月,张广才回到原籍,并参加了本地的农会,由于表现积极,不久后被吸收入党,在后来几年时间里,张广才从事党的地下工作,至1931年4月已经出任了湖北黄冈县县委书记。
张广才在学习党的政策方针期间,意识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点:
“只有武装斗争,才有机会夺取政权、巩固政权、”
在他强烈要求下,张广才被调到黄冈县独立团任团长。
二
1931年11月,黄冈县独立团被改编为红四军第十师第三十团,张广才任团政委。不久后又改调32团任团政委。
张广才任团政委的时候,不少授衔时比他高的开国将军,这一时期才刚刚参加红军,比如刘震是1931年9月参加红军、在陂孝县红军游击大队当战士,至1935年刘震才升任团政委;陈锡联1931年在红四方面军任连指导员。
与绝大多数干部一样,张广才不是军事干部出身,对部队的工作并不是很了解,不仅不熟悉军事,也不熟悉部队的政治工作,但他很虚心,学习也很用功,后来他自我总结了两个学习方法:
一、主动向老同志学习;二、深入基层连队,切实了解基层战士的需求。
当年,三十二团也是刚从地方独立团改编的正规部队,不仅武器装备差,而且战士们普遍情绪都不是很高,张广才到基层了解这一情况后,决定从政治思想教育入手,提高战士们的思想水平。
在很短时间里,三十二团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,在随后的作战中,三十二团战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,部队士气也越来越高。
据张广才将军的儿子张立回忆,红四方面军为了打破敌人对鄂豫皖根据地的围剿,施行了围点打援的战术围困黄安,在打退了敌人进攻后,红四方面军决心攻下黄安,当时负责主攻的是王树声率领的红十一师,该师主力团即是张广才任政委所在的团。
敌师长赵冠英在城破之际,化妆成伙夫逃窜,被张广才团活捉,被送到团部时,赵冠英海兀自不愿承认,张广才一把抓下他蒙在头上的破布,看到他那只瞎眼(赵冠英瞎了一只眼睛,人称“赵瞎子”),赵冠英这才无奈承认身份。
事后,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还专门表彰的张广才。
1932年6月,张广才调红二十五军73师任政委。
鄂豫皖根据地丢失后,张广才率73师跟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入川,经过一番整顿后,部队又逐渐发展壮大,随即红四方面军以73师为主扩编红三十一军。
1933年7月,张广才调红三十一军任政委。孙玉清任军长,不久后王树声接替任军长,曾传六任政委。
1934年4月,张广才又调任红三十三军政委。
长征结束后,张广才历任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、中共中央西北局粮食局副局长等职务,并于1936年进入红军大学学习,不久后红大改称“抗大”,张广才仍在抗大学习。
由此可见,张广才不仅仅在土地革命时期是军政委这么简单,而且是历任几个军的政委。
三
真正对张广才有影响的,是抗战时期的任职经历。
1937年抗战爆发后,张广才被分配到八路军总政治部工作,同年九月调阳泉工人游击队任战术总教官。1938年阳泉失守,张广才又被调任八路军政治部锄奸部第三科科长。
对比同一时期的老战友、老部下,张广才的步履无形中就慢了下来。
另外在1941年10月,张广才不幸患伤寒病,为此不得不休养了半年多。
其实上级领导对这一情况也心知肚明,张广才自己心里也清楚,但他并不计较职务高低,不考虑物质待遇,一心一意的工作。
解放战争时期,张广才调赴东北,先后任吉北军分区司令员、吉林军区副参谋长、东北军区军工部第七办事处政委。
也不难看出,张广才在东北时期主要负责的也不是作战工作,而是根据地建设、后勤保障工作。
1955年9月授衔时,张广才被授予少将军衔,无形中比同期的老战友、老部下要低一些。
张广才后来也被人称作是“红四方面军资历最老的少将”。
不少文章中曾信誓旦旦的称,张广才对授少将军衔有不满的情绪,出任湖北军区副政委时期,需要签名时他都会一并协商军衔。
不过,这件事我自己并没有找到出处。
也有人认为,张广才之所以后来被授予少将,主要是和长征时期在红四方面军的一段经历有关(这里不过多提,大家知道就好)。
不过,要让我说,张广才之所以到抗战时期没被安排到一线,除了客观因素外,他的身体健康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
张广才的身体健康情况,也许已经不太能够让他坚持在一线工作,所以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后方。张广才将军是1969年4月8日病逝于恩施,客观上来讲,他的身体健康状况确实让人担忧。
另外张广才本身是政工干部出身,所以上级在任用干部时,主要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。
从后来也不难看出,张广才在担任后勤以及根据地建设上,更突出他的能力。
党组织对于张广才还是很关心和爱护的,要知道张广才参加革命多年,一直单身,1936年任西北局粮食局副局长,经朱老总的说媒,认识了娘子军连的战士林江,两人后来喜结连理,生活一直很幸福美满。
一直到许多年以后,林江谈起这件事,心里仍旧感谢朱老总为他说媒。

